您的研究如何造福社会

“您的研究如何造福社会?”
“我不太明白这个问题的意思。”
东京大学教授,同时也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梶田隆章与他的学生得奖后在某活动上的对话在网上受到了广泛关注。很多研究人员都对梶田教授的观点表示支持。
我依然很清楚记得自己采访梶田教授时曾经问过类似问题。梶田教授答道:“基础研究的目的并非是要以可见的方式造福社会”。我同意这种观点。一般来说,追求真理是研究人员的主要目的,而研究人员如果想要创造能造福世人的东西,则应该投身于私营领域。
然而,鉴于现今很多国家均以大量公共资金资助大学,并投资于学术活动和科技发展,因此公众对学术界回馈社会的期待并非是出乎意料的。在上一期的《Blank:a》中,我们讨论了亚洲大学所面临的诸多挑战,例如提高以论文数量为衡量的研究产出、提升大学排名、增加专利收益以及进行更多联合研究项目等。我们决定于本期内容中探讨英国的大学环境。在英国有近160所大学,几乎全为国立大学。由于接受公共资金的资助,关于这些大学是否有责任回馈社会的议题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英国大学如今受到了更严格的审查,而政府也实施了一些促使他们进行改革的政策。
英国的影响评估机制开创了政府敦促大学根据社会需求以特定方式进行改革的先例。我们所采访的影响评估官员不断提及影响评估,并非迫使所有领域的研究人员都要为社会带来效益。确切的说,该影响评估机制反映了政府希望改变学术界文化的意图,其中包括研究人员在进行研究时应注重社会影响,而其最终目标为让研究人员和大学被视为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一分子。
我们采访了来自四所英国大学的影响评估官员,并发现他们在访谈中均提及以下主题:
- 虽然影响评估是一项全新的计划,但已经被很多大学所接受。
- 他们认为该计划改变了大学的态度。
- 影响评估官员对于与大学研究人员的合作充满热情。
改变大学的文化是一项意义重大且充满挑战的任务。我们需要向那些在深知影响评估计划的风险,但仍然大刀阔斧推动改革的英国政府和大学教职人员致敬。
在我遇到过来自各国的研究人员及到访过的国家,大学给我们的印象是一个神圣的机构。而英国政府呼吁研究人员展示他们的研究将如何造福社会,确实是个具有开创性的做法。澳大利亚和香港追随了英国的步伐,同样引入了影响评估框架,而这可能会成为一 项全球性的改革运动。我于2019年9月在日本举办了一场关于影响评估的研讨会,该话题引起了不少听众的兴趣。从这种全球趋势来看,将来日本、韩国和中国等研究产出最高的亚洲国家可能会理所当然地引进类似的系统。
如果相对不为人所知的研究能够以公众能理解的方式进行解释,并能让公众理解其社会效益,那该研究就可能得到更多公众支持,并吸引捐款、研究拨款等资金援助。一些在大学校园短暂停留的人士可能会因大学可提供更多机会而呆上更长一段时间。斯坦福大学已经成为美国的创客空间。同样地,研究界和社会可通过信息的联通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更多的大学由于吸引了更多学术界以外的人士,能以其独特的性质而更广为人知。
影响评估可以为“研究如何造福社会?”这一问题提供答案。正如本期内容提到的,经影响评估的案例展示了一些较难以让他人理解的领域的研究效益,例如对经济、医学发展、事态、心态、行为和公众认知的影响。我们采访的一位影响评估官员说道:“每位研究人员在撰写研究计划时都会考虑其研究的意义,而这就是考虑其研究效益的起点。”另外一位影响评估官员也提到:“在引入影响评估之后,研究人员在研究计划的讨论阶段对其社会影响进行辩论已成为常态,而这本身就已是一项重大影响”。
如果从广义上考虑,我们是否可以说所有的研究都能以不同的形式带来效益?我们需要静待观察这项始于英国的计划将如何推广到全球。我也想观察香港和澳大利亚将如何在长期执行各自版本的影响评估计划。